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思想政治工作专栏

信息检索

首页 -> 热闻推荐 -> 正文
优化内容供给,领航课程思政

作者:李雪艳       编辑:李雪艳       复审:       终审:丁萍       来源: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3-06-14      ;

优化内容供给,领航课程思政

——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动力工程系党委坚持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战略抓手,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紧盯专业课程思政案例认知、发掘和运用能力培养这一核心问题,结合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自身特点,从通用思政案例、专业思政案例和特色思政案例三个方面开展探索和实践。

用思政案例挖掘——目的是“开阔视野,拓宽广度”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我们针对能源动力专业课程与工程应用结合紧密这一重要特点,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成就当中能源动力相关科技成果的运用,重点关注科学精神、奋斗精神、历史文化、卡脖子技术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深刻认识能源动力工程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以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泵与风机》为例:

1、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结合点:“四个自信”教育

南水北调是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的。2002年,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它主要借助了历史上的京杭运河,采用逐级阶梯搬运的模式,从长江下游的江苏扬州市至东平湖,共设13个梯级抽水站,总扬程达65m,是世界上大型泵站最集中的现代化泵站群。

在此案例的运用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所体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来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智慧、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强化对学生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价值引领;同时,还可以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底蕴相结合,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智慧,强化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2、“地图编辑器-天鲲号”——结合点:国家安全观教育

2017年11月,我国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式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在江苏启东下水,它的泥泵输送功率达到17000千瓦,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功率配置,最大排泥距离15000米,可根据输送距离的不同选择单泵工作、双泵串联工作和三泵串联工作等多种施工组合模式,泥泵远程输送能力居世界首位,被网友冠以“地图编辑器”的昵称。

2006年以前,我国大中型挖泥船长期依赖进口,相关技术一直被西方垄断,美国甚至把这项技术列为军事机密。2006年8月2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艘大型挖泥船“天狮号”下水,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4年后,中国自主研发出“天狮号”升级版“天鲸号”,它是南海岛礁建设的“旗舰”,因此被誉为中国疏浚产业的功勋船。

南海岛礁建设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保障我国重要海运通道和南海油气战略资源的重大战略举措。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2013至2015年间,包括美济礁,渚碧礁,永暑礁3大礁;华阳礁,东门礁,赤瓜礁,南薰礁4小礁在内的一系列南海岛礁成为建设重点,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吹填13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个过程中,以“天鲸号”大型挖泥船为首的中国船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南海局势波诡云谲,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坚如磐石。该案例既可以从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同时还可以从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的角度在教学过程当中加以运用。

二、专业思政案例挖掘——目的是学科交叉,拓展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提出: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论著中,与能源动力相关科学技术的论述进行归纳和整理,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蕴含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元素,以期引导学生和专业教师,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理性之美、科学之美和实践之美,为能源动力专业课程思政开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支撑。

1、关于“机器和大工业”——结合点:辩证唯物史观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马克思认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是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在参加《人民报》创刊4周年宴会上所作的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著名演说中提到的。演说中,马克思把1848年欧洲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进行了评价对照,深刻指出:社会矛盾和社会革命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固有的、根本对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进一步阐释:如何使机器、技术、科学这些“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而不致产生饥饿、贫困和奴隶呢?答案是由“新生的人”即无产阶级来掌握他们。

沿着马克思的思想轨迹,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机器和大工业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深刻理解为什么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深度中国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的实践过程中,坚守人民至上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我们牢固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本所在。

2、关于“自然力”——结合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化自然的核心思想。诚如马克思所言:人靠自然界生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整体性概念,是人化世界和非人化世界的统一。其中的人化世界,只能来源于对非人化世界的改造,是自然界的人化部分。他把自然界中与人类生活密切关联的自然因素,称为“单纯的自然力”或“自然界的自然力”,认为自然力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指出:“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有这样一段经典性的论述:“撇开社会生产的形态的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同样高度关注。在他看来,与动物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本质上不同,人是通过劳动来支配自然界,“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进一步强调“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山”理论的哲学基础所在。从而更加深入地思考,“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应当如何在实践基础上转化和统一,以及“双碳”目标提出的重要意义。

3、关于“卡诺循环”——结合点:唯物的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卡诺循环是法国工程师尼古拉·莱昂纳尔·萨迪·卡诺在研究热机最大效率问题过程中构建的理想热机模型,它巧妙地说明了热和功的转化过程,确定了热机的最大效率,奠定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以卡诺发现最理想的热机循环为例,说明了分析法的重要性。恩格斯认为:卡诺没有从很多蒸汽机中进行归纳,而是用理想化方法对蒸汽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从真实的热机中,抽象出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的“理想循环”,运用分析方法略去了实际热机中的大量的次要因素,保留了本质的规定,把热机的内部规律以纯粹化的形式显露出来。恩格斯同时也指出:卡诺受热素说束缚而未能发现“热功当量”,也是错误理论造成损害的证明。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发现正是在这样一种既是历史的,又是唯物的,更是辩证的循环往复之中,达到更高级的阶段。理解这个道理,对专业教师和学生培养正确的科学观会有一定的帮助。

三、特色思政案例挖掘——目的是赓续血脉,保持温度

华北电力大学动力工程系是1958年建校之初就创立的两大系之一。60多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积极投身国家电力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的优秀教师。我们以“系史里的科学家”为主题,对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事迹进行深入挖掘。例如: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地热发电设计建设等诸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宋之平教授;致力于热力学分析及热经济学研究的王加璇老院长;为我国大机组运行技术和科学管理提升做出卓越贡献,人称“张汽机”的张保衡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刘吉臻院士;在国内电力系统名声显赫的“马锅炉”马建隆教授;在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研究中贡献突出的吕邦泰教授等等;

这些老一辈科学家的身上,具体体现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科学家精神,展示出科技报国的执着精神和为人师表的大家风范。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着力培养师生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的党性觉悟;责任所在、拼命为之的人生态度;赴汤蹈火、不辱使命的血性担当,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打造理想信念红色引擎。

四、体会思考

1、要高度重视打造优质课程思政师资队伍

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的发挥。这支队伍的打造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作,要尊重教师成长规律,在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因人施策,循序渐进,切忌大水漫灌,拔苗助长,更要杜绝拿来主义。

2、学科交叉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由之路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都曾提醒人们重视交叉学科发展,强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成联盟。他们认为“一个对我们的祖国、民族负有深深责任感的科学家,必然要考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关系领域里的问题”。在课程思政探索实践中,我们也同样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课程思政建设是一场神圣的战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今天,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因此,目前开展的课程思政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亚于一场战争。

“战争可以是军事性的,也可以是准军事或非军事性的;可以是职业军人之间的对抗,也可以是以平民或专家为主体的新生战力的对抗。”这句话出自乔良、王湘穗合著的《超限战》(1999年出版)。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教育这个战场上,在课程思政这个阵地上,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是战士,这场战斗我们输不起,也不能输。这应该就是胸怀“两个大局”,这应该就是心系“国之大者”。愿我们共同坚守,并肩作战,去打赢这场神圣的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