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学院动态 正文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举办“体育思政”专题研讨会暨第19期辅导员能力提升沙龙

2023-03-14
作者:王子恒、李岳松 编辑:李雪艳 复审: 终审:丁萍
查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39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敏行楼104会议室召开了体育思政专题研讨会暨19期辅导员能力提升沙龙会议主题紧扣“大思政课”育人理念,围绕如何立足辅导员岗位职责更好地用“体育”讲好“思政”,在体验中感受“以体育人”为主要内容。学院辅导员李岳松主持,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正坤,全体辅导员及体育思政研究团队教师代表一同参加了本次沙龙。

李岳松从团队下一阶段重点工作、问题难点、活动内容等几方面同与会辅导员进行了分享交流。他表示,团队现阶段注重挖掘“体育精神”思想内涵,与“校情”做好结合,努力用优质活动改造山青“运动土壤”,不断用“以体育德”的理念引导教育广大学生锤炼身体和品格,推动具有体育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构建完善。

会上,与会人员分别就“体育思政”研究的角色定位、课题内容、活动形式、结合路径、检验方式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建议。大家一致认为,“体育思政”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应依托现有条件基础,充分链接校内外资源,结合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志愿服务、社团组织等要素,在“体育”与“思政”的深入融合上下足功夫,在课题研究与育人实践等方面做好谋划。

王正坤总结时表示,做好“体育思政”相关研究,要立足自身,谋划在先,深化拓展;要由点及面,充分展现“体育思政”元素,深度融合;要链接校内外资源,丰富形式,做大做强;要凝练经验,回顾辅导员“三化”发展,做好成效检验工作。

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和学院一同以“体育思政”研究为契机,深度挖掘体育本身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不断完善工作模式、丰富活动内容,推动资源整合,探索“体德结合”“身心契合”的以“体育思政”为特点的育人路径,努力为学校推动“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贡献新的方案。

辅导员感悟:

廉涛(现代服务管理学院):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石。体育的育人功能内涵丰富,其功能既包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也包括塑造品格、养成精神。如何让体育锻炼成为高校学生“心头好”?体育育人的功能如何在高校得以体现?高校辅导员如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体育育人模式,充分发掘和弘扬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和激发体育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重要的研究意义。

庞茂勇(体育部):研究工作从体育思政的顶层设计、“土壤”改良、路径探讨、价值共鸣、育人成效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探讨,大家各抒己见、碰撞思路,每个人的发言都令我受益匪浅、收获良多。作为一名体育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对于体育思政工作室的建设感到非常期待,相信体育元素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中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庞翠:开展体育思政,既要着眼“体能”,也要着眼“育人”。我认为应该要形成一体化的机制和体系,要有体育思政的价值理念,实现的平台和方式方法。要依托现有的条件,例如社工专业、社团组织、师资、社区资源等,寻找结合点,找寻市场缝隙,细化体育思政项目,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于晓光:通过此次沙龙,让我对体育思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体育思政的落脚点是思政,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与体育教育、竞技运动的结合。通过体育教育和竞技运动的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助力我们学校青年政治人才的培养。其中主要体现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体育运动,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强化体育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诚信守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通过体育运动的竞技比拼,也就是比赛,激发学生的斗志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教育和竞技运动,不仅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更可以促进智力和道德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张明伟:通过此次沙龙,让我受益很多,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体育思政的落地和发展,也提出很多过程性实施办法,给我也带来了很多启发。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将会在学院体育思政工作中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同时在其他领域的工作中也要不断创新。

李岳松:“五育”当中,体育占据中心位置,尤其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体育可以成德、益智、健美、助劳。体育教育不仅致力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更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团队合作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规则意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丰富精神世界,激励大学生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马千惠:本次交流让我对体育思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在实现“三化”路上,考虑如何让自己的专业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体育思政就是一次非常有前瞻性的尝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也是大学生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的关键期,让学生掌握伴随一生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成长为具有强健体魄、健全人格、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是体育思政的初心和使命。深挖体育运动本身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统筹学生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进取精神、意志品质等,既推动了体育锻炼与体育竞技、体育素养和体育精神的对接融合,又深化了体育元素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对接。

杨漫漫:体育运动可以分为竞技运动、娱乐体育、大众体育、医疗体育四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进行体育强国背景下体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意义重大。本次主题文化沙龙,通过头脑风暴汇聚观点,凝聚共识,为下一步由点及面的体育思政教育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王婧:通过此次沙龙,不仅启发我们思考自身专业化发展方向,也让我们感受到对于立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职工作提升能力、深化拓展的重要意义。开展体育思政不但能够强化学生的体能素质和体育知识的掌握实效,还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思想观的建设提供助益,对学生的发展进步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推动体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发展鲜活的受到学生真心喜欢的思政教育,对于提升思政工作水平、提升育人成效大有裨益。

李嘉欣:高校体育是一门融知识、体能、技能、情感为一体的多项群体课程,具有较强的思政育人功能。通过本期辅导员能力提升沙龙,收获良多。依托“立德树人、强身健体、铸魂育人”等多元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的价值引领导向,把爱国情怀和体育精神嵌入大学生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够加深对立德树人内涵的认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能够推动体育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王子恒:此次沙龙围绕“体育思政”进行了研讨,李岳松老师详细介绍了“体育思政”团队的建设预想和规划,各位老师也纷纷对体育思政的项目研究和落地提出了有建设性的看法,大家群策群力,让我受益匪浅。体育锻炼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将其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是我们要深刻思考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