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学院动态 正文

我们这样学雷锋|“绿丝带”急救知识科普团队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周”系列活动

2023-03-10
作者:于晓光 编辑:李雪艳 复审: 终审:丁萍
查看:

为更好地落实科技为民志愿服务,普及宣传急救知识,促进全民应急救护意识能力提升,提高全民自觉投身新时代科技志愿服务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传承雷锋精神 科技志愿在行动”的理念形成广泛社会共识,3月1日至7日,我校“绿丝带”急救知识科普团队启动“科技志愿服务周”主题活动,面向周边社区开展了多场志愿科普活动。

项目培训夯基础,志愿服务暖人心

为保证社区服务质量,提升科普志愿者素质。团队特别邀请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心血管专业博士生导师李晓鲁对团队志愿者进行了全面的急救知识培训。培训中,李晓鲁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从现实生活中的急救案例着手,在引发志愿者思考的基础上,介绍了心肺复苏的原理和急救原则、判断标准等知识,进一步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急救的具体操作步骤,并着重强调了评估的重要性。随后团队还借助人体模型为志愿者进行了现场示范教学。讲解结束后的交流互动环节,李主任详细回答了志愿者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进一步细化、公示相关流程步骤和操作手法、掌握基本方法技巧,为下一步广泛开展社区急救科普志愿服务奠定了基础。

 

健康宣讲进社区,急救知识入心间

“科技志愿服务周”期间,“绿丝带”急救知识科普团队分批分时段进入港沟街道、唐冶街道等多个社区,通过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科普活动、现场操作演示等,把预防、急救等科学知识和技术普及给更多居民,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懂得预防、掌握急救。

在唐冶街道紫薇园小区,团队联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正医生首先为居民讲解了急性心梗及脑出血等急性病症的表现、诱发因素以及前期症状等知识,之后科普了在急性病症发生时正确施救的方法,并通过教具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包括如何确认病人意识、判断生命体征以及如何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通过一对一、手把手的现场互动,让大家在练习中巩固学习内容,掌握救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了居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随后,医生与居民进行现场问诊,帮助居民了解自身健康状况,以减轻居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忧虑。

 

在帝华鸿府小区,团队进一步创新科普形式,联合历城区唐冶医院社区义诊活动,以“集中讲座+公益摆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急救知识科普,居民在讲座中了解心肺复苏急救理论知识,再到公益摊位现场操作感受心肺复苏急救技能体验,在原有活动基础上增强了针对性、互动性、体验性,提高了广大居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志愿者们耐心讲解、悉心指导,广受居民好评。本次活动得到山东卫视新闻联播、山东教育电视台等栏目媒体的大力支持,进行了宣传报道。

 

在港沟街道景和山庄小区,团队邀请到医学博士、博士后,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赵地医生进行急救知识科普。活动中,赵医生通过教具为居民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及操作过程,居民积极参与现场互动,通过“手把手教学”掌握急救知识。活动现场,居民携带病历、对家人出现的健康问题进行现场问诊,医生耐心解答居民疑虑,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次“科技志愿服务周”活动依托于我校‘绿丝带’急救知识科普进社区”项目,该项目获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2“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立项,旨在发挥我校“绿丝带”急救知识科普团队优势,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科普和健康知识宣传等公益活动推广,积极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到“学技能、能自救、助他人”行动中。截至目前,项目团队已深入千佛山街道佛山苑社区、鲍山街道城市之光社区、彩石街道中泉村等多个社区,累计覆盖人数超六千人,有效助力实现急救知识在全社会的普及。

通过项目活动的扎实开展,团队在原有基础上探索出了“社工+志愿者+专业团队”的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科普模式。接下来,“绿丝带”急救知识科普团队将继续深入周边社区,让大学生志愿者以科技辅导员的身份来到急救科普一线,通过为居民讲解急救知识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积累社会经验、锻炼个人能力,以点带面提高全社会互救、自救的能力,为急救知识的普及贡献当代大学生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