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坚定辅导员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沂蒙精神,8月3日下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第12期辅导员能力提升沙龙在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举行。校团委副书记任正实、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正坤及学院部分辅导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占地面积100余亩,是一所以妇女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它通过沂蒙红嫂的感人事迹向人民展示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红嫂精神,充分体现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大爱情怀。纪念馆主要由主馆展区、情景再现展区、红色遗迹展区三个功能区组成。主馆展区主要由红色沂蒙山展室、红嫂原型明德英展室、沂蒙母亲王换于展室、沂蒙红嫂群体展室、拥军支前体验馆等10个展室组成。

跟随着讲解员的解说,大家通过观摩、聆听纪念馆内两千余张图片、五百余件实物、百余件实景雕塑和每一个感人故事,仿佛当年的光辉历史和催人泪下的军民情结又重新再现。最后,伴随着《跟着共产党走》的音乐,全体人员齐声歌唱,共同体会着人民群众当年跟着共产党向前走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本次探访沂蒙红嫂纪念馆,学院辅导员团队汲取了奋进力量,体悟了沂蒙精神、红嫂精神,沉浸式地体会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大家纷纷表示,将努力争做沂蒙精神的忠实守护者、坚定传承者、自觉践行者,让沂蒙精神在校园内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学院也将持续加大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努力将每一位辅导员培养成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和大先生。
个人感悟:
庞翠:沂蒙红嫂是那个时代无私无畏的巾帼英雄,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的革命鱼水情,是我们这个民族风华绝代的精神标杆和旗帜。通过参观聆听沂蒙红嫂的感人故事,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更明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本职,奋发进取,潜心学习专业技能,踏实工作、尽职尽责,发挥好先锋作用,当好一面光荣的“旗帜”。
于晓光:当年的沂蒙,是英雄的沂蒙,沂蒙山区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革命故事的厚重深刻、斗争过程的艰难曲折,让生长在山东的我数次动容,也倍感自豪。当下有前辈为我们创造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习老一辈革命精神,吃苦耐劳,奋勇向前。
李岳松:沂蒙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同感受了革命先辈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和舍小为大的奉献精神,下一步我们要围绕如何在校园内发扬好和传承好沂蒙精神做文章,努力以优异表现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杨漫漫: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女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有幸来到沂蒙红嫂纪念馆接受党性教育,学习沂蒙红嫂爱党爱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沂蒙“红嫂精神”,令我感慨颇深。伟大精神历久弥新,新时代的中国女性,也应该在实践中淬炼品格,在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马千惠:每一位红嫂的事迹都触及灵魂、催人泪下,沂蒙红嫂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沂蒙精神是一座不朽的丰碑,红嫂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革命精神的彰显,我会将她们的红色故事讲给学生们听,让沂蒙精神溶于血、立于心、见于行,做好红色基因传承者。
于婷婷: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拥军妈妈胡玉萍……沂蒙红嫂的故事,感动着一代代人,也激励着一代代人。革命年代的艰苦条件,和她们的无私奉献相互交织,谱写最令人感动的篇章。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更应该接力这种精神,汲取这红色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牢记使命初心,脚踏实地,奋进奉献。
赵启航:沂蒙红嫂的故事是沂蒙地区抗战中挥抹不去的印记,沂蒙山区抗战时,涌现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先辈和革命事迹。作为一名老师,感悟革命前辈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感悟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树立淡泊名利的价值追求是应该追求的时代精神。中国青年也应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的源动力,传承发扬优秀品质,勇敢承担起时代赋予青年一代振兴中国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