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学院动态 正文

【社会实践】|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溯红源,振乡村”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沂蒙革命老区

2022-07-24
作者:韩瑶 杨漫漫 编辑:李雪艳 复审: 终审:丁萍
查看: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这首被传唱了几十年的沂蒙山小调以悠扬的旋律和高亢的唱腔唱出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为挖掘家乡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助力沂蒙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7月初,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溯红源,振乡村”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沂蒙革命老区——沂源,开启了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站,沂源县革命烈士陵园沂源县革命烈士陵园内安葬着1826名烈士,雪白的大理石护栏环绕着烈士的忠骨,“千古流芳、永垂不朽”镶嵌其中,笔力雄劲,激励世人奋进。陵园内,高耸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上镌刻着沂源人民投身革命参军、参战人数,南麻战役简介和1744名沂源县革命烈士的英名。

陵园内著名烈士何万祥同志的雕像手拿望远镜巍然屹立,雄视着大地,塑像底刻有毛泽东同志手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烈士纪念堂内展示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沂源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共产党员和仁人志士,在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中前仆后继,英勇献身,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参观完烈士陵园后,实践队员们感受深刻,大家纷纷感慨,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现了大无畏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作为当代青年,应该珍惜战士们用宝贵的青春和热血为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

第二站,朱彦夫事迹展馆走进朱彦夫事迹展馆,领略“人民楷模”朱彦夫的极限人生,实践队员们听着“沂源红”宣讲团人员的讲解,了解到朱彦夫被称为中国当代的“保尔柯察金”,历经战斗上百次,10次负伤,3次荣立战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他身残志坚,主动放弃荣军休养院的特护待遇,回到沂源山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5年,他带领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把一个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山清水秀的富裕村。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历时七年,创作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朱彦夫是沂蒙精神和沂蒙红色文化的杰出代表和标志性人物,实践队员参观完后被朱彦夫顽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深深感动,表示,我们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应该学习朱彦夫同志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通过努力学习,为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经过实地参观红色景点以后,实践队员们对当地的革命先辈及家属进行了访谈,听他们讲述先辈们的革命故事。经过本次实践,实践队员们被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深深感动,也对革命老区沂源当前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近年来,作为革命老区的沂源,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打造了包括朱彦夫事迹党性教育基地和李振华事迹展馆在内的多项红色旅游资源,实践队员经过学习,决心身体力行,要把沂蒙革命老区精髓融入红色文化把沂蒙精神传承下去,用学习和实际行动践行初心,青春心向党,奋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