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学院动态 正文

中央民族大学郭伟和教授做客我校第一百一十期学术前沿论坛暨第六十八期社区治理论坛

2020-12-15
作者: 编辑:李雪艳 复审: 终审:
查看:

近日,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处主办,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省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一百一十期学术前沿论坛暨第六十八期社区治理论坛在笃行楼209举办。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伟和应邀做了题为《生计转型与扶贫治理——社会工作参与扶贫援助的理论基础》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秦小峰博士主持,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部分师生参加。

 

郭伟和教授以当前精准扶贫政策引入,阐释了反贫困的传统思路:社会救助、就业救助、发展救助。社会救助主要提供直接的物质帮助,费边社的社会实践就是一个代表。社会救助常常使用市场菜篮法辨别绝对贫困,郭教授认为社会救助的认定标准存在测量的简化主义。就业救助是在经济危机背景下诞生的以工代赈的扶贫模式。发展救助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世界范围内大量民族国家诞生后,各类生计模式、政治治理模式和社会关系都发生转换,需要以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来处理贫困问题。郭教授指出,发展救助模式留有工业化国家烙印,事实上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我们更需要在吸收国际经验基础上实现自身特色发展。随后,郭教授提出家庭能力为本的可持续生计框架,这是一种更加系统的分析范式,通过考察家庭生计资产组合与转换能力,改变家庭中起关键性作用的结构和分工,从而摆脱贫困,走向发展。最后,郭教授强调要将生计转型与社会背景和结构联系起来,充分关注社区文化环境和家庭行动习惯,强化受助者的进取能力,以切断贫困的代际转移。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师生踊跃提问,郭伟和教授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秦小峰博士在总结中指出,郭教授对社会工作前沿理论的发展期许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后扶贫时代,需要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精准扶贫。郭教授提出的反贫困传统思路揭示了核心主旨——建立可持续性的生计框架,并通过对家庭的嵌入性分析,总结出要进行家庭内部权力和心理结构的分工与转换以实现家庭的可持续建设。同时,将生计转型与社会制度和结构相联系是扶贫理论发展的终极走向,也是实现社会工作从微观到宏观的一个链接。最后,秦小峰博士希望同学们不断开阔视野,充分理解和运用所学习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结合实际提升研究成果的产出能力。

郭伟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首届中国社会工作硕士,社会工作哲学博士毕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主任,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常务理事。2018年入选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专家顾问,2019年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计划,2019年再次入选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社会建设专家顾问。主要研究方向: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政策分析等。在《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国际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建设》、《开放时代》等中英文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