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鲁喀同梦·石榴花开”鲁喀专项支教团队在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时尚社区举行结课欢送仪式。伴随着悠扬的《送别》旋律,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此次支教,团队以“1+1+3”创新模式为引领,构建多元课程体系,用知识播撒希望,用情怀温暖童心,绘就鲁喀两地教育融合的生动画卷。

“1+1+3”模式创新 打造育人新格局
为契合边疆教育实际,支教团队创新构建“1+1+3”协同育人模式——即以“思政教育”作为引领的“1”,以“课堂支教”作为核心的“1”,融合“微团课实践、社会调研、普通话推广”三项拓展内容,实现思想引导、教学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方面,团队结合边疆学生实际,设计覆盖学科启蒙、艺术熏陶、非遗传承、体能拓展四大模块,注重启发式教学与分层指导;在思政引领方面,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将张骞纪念馆等地标转化为沉浸式课堂,引导学生体悟“凿空”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在拓展实践中,志愿者深入社区、学校与家庭开展调研,聚焦基层治理实际,为社会研究提供鲜活案例;推普行动则通过语言课程与互动活动,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边疆地区的推广普及。这一模式打破传统支教的“单一课堂”形态,形成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联动、理论引领与文化传播并进的育人新局面,为边疆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理念。

“五彩课堂”浸润童心 培育未来之光
支教期间,团队倾力打造融合知识性、趣味性与文化性的“五彩课堂”。在文化课堂上,志愿者模拟生活情境开展安全教育,用生动比喻讲述汉字演变,结合学段特点搭建知识框架,精准回应学生学习需求;书法课堂以笔法结构为切入点,在提升书写能力的同时厚植文化自信;舞蹈课堂以民族舞为基础,鼓励孩子们在律动中感知美育;体育课堂则通过跳大绳、扔沙包等团队游戏培养合作精神与健康意识;非遗课堂将剪纸、扎染、拓印等传统技艺融入教学,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堂堂充满活力与温度的课堂,成为孩子们认识世界、构建梦想的窗口,也在无声中浸润着他们的心灵。

温情结课传递真情鲁喀共绘未来蓝图
在结课仪式温情氛围中,志愿者为孩子们送上象征成长的种子盆栽,寄语“愿鲁喀情谊如幼苗般扎根,盼边疆少年同祖国共繁荣”。社区工作人员代表对支教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现场赠予了团队“鲁喀一家亲,支教献真情”的锦旗,这份沉甸甸的认可,既是对支教成果的肯定,更是激励志愿者们持续投身教育公益的强劲动力。在结课仪式成果展示环节,孩子们通过精心编排的手势舞与声情并茂的诗朗诵,生动呈现了14天支教课程的学习成果。8名志愿者与学生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仪式尾声,志愿者们清唱《送别》并将手写寄语的明信片逐一赠予学生,表达着对孩子们的深厚情谊。这场欢送会,既是对教学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文化润疆实践的生动缩影。

鲁喀情牵,支教梦圆。鲁喀专项支教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爱为桥、以行致远”的初心使命,以专业服务点亮边疆教育,用温暖陪伴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虽然短暂的支教已告一段落,但这段经历将深深镌刻在每位成员的心中,也在志愿者心中播下了“以所学服务社会”的种子,也更加坚定了志愿者“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的决心。这份情谊不会终止,而会生根发芽,持续生长。相信未来,鲁喀两地的交流将愈发紧密,教育协同之路将愈加宽广。让我们携手并肩,在祖国辽阔的西部大地上,继续书写青春与奉献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