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鲁喀同梦,石榴花开”支教团的成员在烈日下踏上了前往疏勒县时尚社区的支教之路。志愿者们骑着自行车穿过白杨林荫道,车筐里满载着精心准备的教学用具和手工材料,开启了充实而温暖的支教之旅。
精研教案,细琢教具
支教活动伊始,志愿者们便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课前准备。在临时布置的备课室里,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反复推敲教案设计,力求将知识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语言教学组的志愿者们精心设计田字格书写模板,一笔一画规范汉字结构;兴趣课程组的成员则巧妙地利用音乐、舞蹈和手工教具,让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可感。备课时,大家模拟真实课堂场景,互相扮演“学生”角色,检验教学效果。支教团领队老师王婧全程指导,强调“要把每一节课都当作精品课来打磨”。沉甸甸的教具箱里,整齐地码放着连夜赶制的教学卡片、自编的儿歌手册,这些凝聚心血的准备,只为让边疆孩子们触摸到更广阔的世界。

笑语盈堂,春风化雨
“老师,这个字像小房子!”“我知道民族团结的故事!”课堂上,志愿者们用贴近生活的比喻和互动式课件,将知识化作涓涓细流,滋养着热情的孩子们。“大家好,我叫玛依拉,我的兴趣爱好是画画。”破冰活动中,志愿者包依铭带领孩子们围成“同心圆”,通过“名字串串烧”的游戏让羞涩的维吾尔族小姑娘玛依拉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艺;教授汉字时,志愿者王嘉伟以“旦”字为例,带着孩子们用手指在空中画太阳,让孩子们理解到了汉字的魅力;手工课上,志愿者张珑馨带领孩子们制作石膏娃娃,以新疆特产葡萄为例向孩子们分享色彩的美妙,引得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在特别设计的“做石榴籽,话民族情”主题班会中,孩子们用彩笔绘制“民族团结树”,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放学路上,小学生依巴古丽拉着志愿者的衣角说:“你们明天还来吗?”一句的询问,是对我们支教工作最温暖的肯定。

课程复盘,精益求精
暮色降临,支教团的总结会热火朝天。在疏勒县翰林世家,8名志愿者与2位带队老师围坐成圈,以“三赞一建议”的形式展开复盘。“今天汉字书法教学加入手势讲解效果很好”“但部分孩子对多音字掌握不牢”“嘉伟同学讲课的声音可以再大一些”大家既分享成功经验,也直面问题。深夜十二点,卧室的灯光依然亮着,志愿者们根据当日反馈调整课件,有的重绘插图使其更符合孩子的理解能力,有的将长句子拆解成童谣让孩子更容易记忆。

从晨光熹微到星辉满窗,这一天浓缩了援疆支教最动人的图景。从清晨的细致备课到课堂的精彩互动,再到课后认真深入复盘,志愿者们用专业与爱心力求为边疆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希望,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当教案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化作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当复盘会上激烈的讨论沉淀为更优质的教学设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誓言,正在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明日朝阳升起时,崭新的课堂又将续写这段跨越千里的教育情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