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关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部署,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7月7日至22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阡陌育梦”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与德州市夏津县,开展了为期15天的乡村教育发展专题调研。团队成员们走进乡村学校、走访师生家庭、访谈各界人士,用脚步丈量乡土,以青春视角探寻聊城、德州两地乡村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本次调研聚焦聊城市、德州市两地乡村教育中资源分配、师资力量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团队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科学方法,广泛接触了当地中小学生、家长、一线教师、学校管理者、返乡大学生以及社区代表等多方主体。调研内容涵盖乡村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政策落实效果、各相关方核心诉求等多个关键维度,力求全面、客观地把握乡村教育的真实图景。
调研发现,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乡村教育有一定关注,部分学校通过翻修校舍、添置基础教学器材等方式改善办学条件,一些爱心企业也通过捐赠图书等方式提供支持,体现了各方对乡村教育发展的努力。然而,调研也清晰地揭示了当前鲁西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诸多现实挑战。教学设备陈旧、功能教室不足等硬件短板依然突出,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空间。师资队伍稳定性问题亟待解决,年轻骨干教师留任困难,部分学科长期依赖临时代课教师,影响了教学的连续性和专业性。部分家长对乡村教育质量信心不足,倾向于将孩子送往城镇学校就读,甚至选择租房陪读,导致乡村学校生源持续流失现象加剧。在政策执行层面,部分专项教育投入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对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软实力建设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率也有提升空间。此外,社区对乡村教育的参与多为临时性慰问,缺乏常态化、机制化的深度支持与合作。
面对这些挑战,实践团队结合专业知识,不断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深度挖掘需求,为构建“技术-治理-文化”三维乡村教育创新方案提供理论支撑,促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形成教育合力,共同破解乡村教育困境,探索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有效路径。

优质的乡村教育资源、稳定而强劲的师资力量,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石,承载着乡村孩子的梦想与未来。此次调研之行,“阡陌育梦”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将课堂所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在实践中提升了调查研究能力,更深化了对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理解,增强了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团队成员们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聊城、德州两地乡村教育的发展,努力推动调研成果落地,为让每一位乡村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乡村教育的全面振兴贡献山青学子的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