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学院动态 正文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薪火传诗语,清明忆英魂”诗词创作优秀作品展示

2025-04-09
作者:王婧 编辑:刘晓飞 复审:于晓光 终审:王正坤
查看:

“清明时节雨纷纷,英烈精神励后人”,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4月3日至6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青政论学社组织开展“薪火传诗语,清明忆英魂”诗词创作比赛。

本次活动将诗词创作与英烈精神相结合,吸引了众多同学积极参与。比赛中,同学们以细腻笔触和真挚情感,将对先烈的崇敬与追思融入诗词创作,让英烈精神在清明的诗意氛围中得到传承与升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文学作品,搭建起当代青年与历史隔空对话的桥梁。

《家乡的红星》

2023级社会工作专科二班

李舒心

故乡田埂,风翻岁月纸张。

老井辘轳,诉说战火时光。

村东李大爷常讲,

阿强怀揣梦,投身革命远方。

他似勇敢的鹰,

穿梭枪林弹雨,信念如钢。

那场激战,鲜血染红家乡河,

阿强坚守,用生命筑希望。

胜利曙光穿透阴霾,

他却倒在黎明前夜。

笑容凝在岁月,

化作故乡夜空最亮的星。

如今麦浪金黄,孩子学堂欢唱,

小石碑旁,鲜花四季绽放。

我抚碑,泪湿眼眶,

阿强的故事,永在家乡传扬。

作者解读:本诗开篇借故乡常见事物引出回忆。通过李大爷讲述,带出英烈阿强投身革命。将阿强比作鹰,凸显其战斗时的勇敢坚定。描述战斗及阿强牺牲,展现其奉献精神。以如今故乡的美好与阿强牺牲对比,体现其牺牲价值。最后“我”抚碑落泪,表明阿强事迹会在家乡永远流传,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与敬意 。

《清明祭临沂三英烈》

2024级社会工作本科一班

尹宝融

清明沂水咽寒烟,赤子丹心映杜鹃。

铁骨曾撑家国难,忠魂永铸孟良巅。

三儿浴血山河恸,万户焚香烛泪连。

薪火不熄传旧誓,诗成犹带剑光寒。

作者解读:此诗以临沂“三英烈之父”刘永良事迹为灵感,结合沂蒙地域文化元素创作:“孟良巅”直指临沂孟良崮战役遗址,象征英烈精神如山脉永存;“沂水寒烟”既描绘清明物候,又隐喻历史长河中的血色记忆。“三儿浴血”浓缩刘永良三子参军牺牲的壮烈;“杜鹃”呼应沂蒙山区四月漫山红杜鹃,暗喻烈士鲜血浇灌出今日山河。

《悼咏怀英烈》

2024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一班

赵梓妤

海外求知负笈游,心怀桑梓意难休。

风沙塞北研星弹,热血丹忱为国酬。

烈火焚身藏密卷,忠魂化雨润金瓯。

功勋卓著垂青史,浩气长存万古留。

作者解读:首联“海外求知负笈游,心怀桑梓意难休”,讲述永怀先生重洋留学,虽身处异国,但对祖国的思念与报效之情从未消减,展现其拳拳赤子心。 颔联“风沙塞北研星弹,热血丹忱为国酬”,描绘他投身塞北艰苦环境,致力于两弹研究,为国家的强大而拼搏奉献。颈联“烈火焚身藏密卷,忠魂化雨润金瓯”,聚焦飞机失事时,他与警卫员用身躯护住机密文件,其忠魂如同春雨滋润着祖国大地,寓意他的奉献守护国家安宁。尾联“功勋卓著垂青史,浩气长存万古留”,表达永怀先生为国家立下的卓越功勋将永载史册,他的浩然正气也会永流传,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郭永怀:“两弹一星”元勋。“金瓯”本义指金的盆、盂,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国家领土。“桑梓”代指故乡、故国。

《清明祭英魂》

2024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二班

鲁宗杰

松涛咽咽咽碑文,血浸莱芜第一春。

廿载烽烟凝冻土,千秋肝胆铸忠魂。

少年拭泪描金匾,烈士铭言刻玉樽。

最是清明新雨后,山樱绽作旧时痕。

作者解读:莱芜战役发生于1947年2月20日至23日,战役历时三昼夜,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以伤亡8000余人的代价,全歼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5.6万余人,创造了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军事范例。此役为扭转华东战局起到关键作用,被列入解放军战史“十大经典战役”之一。本诗以莱芜战役为背景,通过“血浸莱芜第一春”直指战役时空坐标。“松涛咽咽”呼应清明祭扫场景。“少年拭泪描金匾”展示擦拭烈士墓碑细节。“烈士铭言刻玉樽”隐喻精神传承。尾联“山樱绽作旧时痕”以自然意象勾连历史记忆,暗合莱芜战役纪念馆“回首中铭记”的教育意义,体现“薪火传诗语”的主题。

《七律·谒雨花台》

2024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二班

程晗

烽烟曾染雨花台,十万忠魂化碧埃。

杜宇声声啼血泪,苍松郁郁护遗骸。

碑前新火传薪处,陌上春风扫雾开。

莫道清明惟细雨,诗心长伴赤旗来。

作者解读:本诗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为创作背景,首联用“十万忠魂”的夸张手法凸显牺牲之巨,颔联通过杜鹃啼血、苍松守陵的意象构建悲壮氛围。颈联转入当代视角,"新火"既指清明祭扫之火,亦喻精神传承;尾联将细雨与赤旗并置,展现哀思向力量的转化。全诗严守平水韵,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尝试在传统格律中注入现代革命话语并于南京雨花台烈士的故事相结合。

《七律·祭张自忠将军》

2024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二班

胡云博

戎马平津家国恨,临沂血战炮声隆。

孤军断后倭刀阻,八创横身汉帜红。

枣会捐躯惊寇胆,青山埋骨镇华中。

寒碑永立凝忠魄,今看军民祭国雄。

作者解读:平津家国恨:指北平(今北京)、天津地区。张自忠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留守北平与日军周旋,因谈判被误解为“汉奸”,背负屈辱。临沂血战:1938年临沂战役中,张自忠率部与日军板垣师团激战七日,以火炮压制敌军,为台儿庄大捷奠定基础。孤军断后:枣宜会战中,张自忠率1500人孤军深入湖北南瓜店阻击日军,掩护主力撤退。八创横身:张自忠身中八弹殉国,遗体被日军短暂收殓后夺回。枣会:即1940年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于此役,其牺牲令日军震惊并为其立木牌致敬青山埋骨:张自忠遗体归葬重庆梅花山,沿途十万军民哭送。

以诗寄情,以文化人。本次诗词活动巧妙融合传统诗词的雅韵之美与红色基因的浩然之气,不仅激活了清明节“祭之以礼,思之以文”的文化根脉,更为青年学子搭建了一个以诗言志、对话历史的创作平台。下一步,山青政论学社将继续围绕多元主题开展更多诗词创作比赛,引导青年学子在诗词的平仄中感悟家国情怀、传承千年文脉、涵育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