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进当代青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月15日到2月23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走进民间,礼赞非遗”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寻找“民间非遗传承人”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传统技艺,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泊里红席:编织历史与未来的艺术
泊里红席——项传承了千年的手工技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红席,以其红白相间的色彩和精美细密的图案纹理而著称,不仅在实用性上表现出色,更在传统图式的美感上达到了极致。2011年泊里红席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1月24日,团队成员走访了泊里镇张家庄村。在暖阳的照耀下,一位身着朴素的老人家引领我们走进了一间低矮的房子里。老人名叫肖长全,今年已73岁,经他介绍这间低矮的房子就是红席的制作场地,在当地被称为“地屋子”,屋里虽不冷却有些潮湿,但只有在这样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制作和保存红席。
除肖师傅外,屋内还有3名老师在编织红席,他们飞动的手掌上,早已因常年编制红席而布满了厚厚的茧子和密密麻麻的伤口。肖老师介绍到,编制红席是不仅繁琐而且耗时长久,一张红席的诞生往往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期间手掌被锋利的篾子割破更是常有的事,而成品的红席以其大小不同,价格也不相同。尽管时代的列车不断向前驶进,但以肖师傅为代表的手艺人们却始终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这份千年的技艺。
花饽饽:融合传统与创新的味蕾
“有记忆在传承,有生命在生长。”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胶东花饽饽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的传统食品,这种源自民间的手工制作食品,不仅外观精美,而且营养美味,健康环保,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2009年,花饽饽民俗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临沂兰山区藏着一位花饽饽非遗传承人——宋庆芳老师。寒假期间,团队成员走进了宋老师的非遗店,参观了花饽饽制作的全过程,宋老师告诉大家制作中最重要的过程是醒发,并亲自示范了锦鲤的做法,用着最简单的工具,雕刻着最热烈的匠心!随后团队成员在宋老师的指导下前身体验了花饽饽的制作,并帮助宋老师进行了相关非遗文化的宣传,为花饽饽这项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过门笺:门楣上的年味
在山东的日照、临沂、潍坊、枣庄等地,流传着一种古老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民俗艺术品——过门笺。它又被称为挂钱、门吊,是一种独特的剪纸艺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过门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之交,其起源与当时的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紧密相连。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人——于红老师向团队成员们展示了过门笺的制作方法,利用手中精巧的刻刀,在纸上刻出精美的图案。于老师说,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好手中刻刀的力度,并向团队成员们介绍了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在于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和于老师一起制作了“龙年吉祥”的过门笺,共同感受了浓浓的节日气息。
时光融铸非遗魂,传世之美在心存。此次社会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们领略了精湛非遗的技艺,更深化了成员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接下来,团队将持续深入民间探寻非遗传承人,学习、了解非遗技艺,大力宣传非遗文化,竭力为非遗文化地传承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传统智慧绽放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