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十三五”高水平应用型培育建设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群社会工作专业 /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新闻资讯

首页 > 社会工作专业群 新闻资讯 > 新闻 >

新闻资讯

OH卡心灵之旅(2)丨OH卡牌:一面照见潜意识的“心灵之镜”

时间 : 2025-05-17

你是否好奇,那些藏在日常焦虑与迷茫背后的答案,究竟以何种形式存在于你的心中?在心理学的工具箱里,有一组被称为“OH卡牌”的神秘卡片,正悄悄成为大学生探索自我的一扇新窗。

OH卡牌是什么?心理学中的“开放式对话”

OH卡牌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心理学家莫里茨·艾格特迈尔与墨西哥艺术家埃利·拉曼共同研发。它包含88张图像卡与88张文字卡,通过随机组合生成千变万化的“问题情境”。与塔罗牌不同,OH卡牌没有预设的释义体系——它的核心逻辑是“投射理论”: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将内心感受赋予模糊的图像与文字,而这一过程恰好成为自我觉察的入口。

例如,当一名学生抽到“锁链”图片与“自由”文字卡时,他可能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学业的焦虑并非源于任务本身,而是过度追求完美的心态束缚了行动力。

大学生活“痛点”的镜像实验

学业压力:跳出“内卷”的思维迷宫

面对论文瓶颈或考试焦虑时,OH卡牌能帮助人跳出非黑即白的逻辑。一名使用者曾通过“迷宫”与“出口”的组合,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计划,发现“原来我一直盯着死胡同,却忘了转身就是岔路”。

人际关系:照见差异中的共鸣

在小组讨论中,同一张“火焰”图片可能被解读为“热情”或“冲突”。这种差异并非对立,反而成为理解他人视角的契机。有学生分享:“卡牌让我发现,对方的‘固执’背后,其实藏着未被听见的需求。”

职业迷茫:与未来建立“非标准答案”的对话

一名纠结考研与就业的大三学生,通过“地图”与“未知”的组合,逐渐接受“人生没有唯一航线”的理念:“卡片像在提醒我,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

辩证视角:OH卡牌不是解药,而是桥梁

有人质疑:依赖卡牌会否让人陷入主观臆断?心理学研究者指出,OH卡牌的价值恰恰在于“去权威化”——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视觉刺激激活个体的主动思考。如同心理咨询中的“空白屏幕”技术,卡牌只是媒介,真正的对话发生在每个人的内心剧场中。

在校园中悄然生长的“自我觉察文化”

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引入OH卡牌作为辅助工具。一名心理教师提到:“许多学生面对传统咨询会紧张,但卡牌的趣味性能降低防御心理。他们对着卡片讲故事时,往往不经意间触及真实困惑。”这种“游戏化”的探索方式,正让心理学脱下晦涩的外衣,以更轻盈的姿态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结语

成长如同一场没有导航的旅行,而OH卡牌或许能成为你背包里的一面镜子——它不指明方向,却让你看清自己迈出的每一步如何塑造了眼前的风景。无论是学业、人际还是对未来的追问,那些曾被忽略的潜意识碎片,都可能在这88张卡片的排列组合中,悄然拼凑出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