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8月1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齐鲁人才助乡兴”六人实践团队赴山东省济南市、泰安市、德州市三市乡村展开实地调研,依托家乡资源,探究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以及留住人才的可行性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本次调研共分三个阶段进行,6月22日—7月10日,实践团队通过与当地社区干部访谈,了解社区的人员结构和发展现状,掌握各调研地点的特点;7月11日—7月25日,以前期与干部了解的情况为指导,在借助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制作合适的调查问卷,向社区干部、社区中年人、大学生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针对问卷中的“未来的发展地点”“乡村与城市的区别”“职业生涯规划”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访谈,以此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调查的质量;7月26日—8月1日,整理问卷数据以及访谈笔录,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家乡工作生活环境较差、城市发展空间广阔和对家乡以外的地方有向往心理等因素是乡村难以留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政府人才政策的创新与落实、产业的转型升级、居民思想的进步等措施能够为乡村留住人才,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振兴乡村。


为进一步精心运用调研成果,助推社区治理工作落实落细,经团队成员协商,此次乡村人才流动机制的调查成果,在不透露被调查对象信息的前提下将此次调查数据与当地社区干部共享,为社区今后的治理提供有效参考,助力社区探索适合更大范围的乡村振兴举措。此次调查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人才流失问题,但能够补齐乡村干部在开展乡村工作中的短板,为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农村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体制和机制提供指导,经过此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对民情、乡情、国情有了新的认知,纷纷表示要将乡村基层治理,乡村新型产业等融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专业的知识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