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浓郁红色文化氛围,激励师生矢志不渝、薪火相传。近日,青年领导力学位班“山青先锋”实践团来到了红色文化沃土延安,6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行走中丈量圣地,在体悟中滋养初心,在吸收后传承创新,以微团课、红色民俗舞蹈、党史教育直播“云旅游”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传播方式,讲好延安故事,传递活的延安精神。

脚步丈量延土,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实践团实地参观张思德纪念广场、梁家河、枣园、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杨家岭、清凉山、宝塔山、凤凰山、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等红色教育点12处。每一处革命旧址,都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在这里文物是活的。“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在一方简陋的司令部里,发出的一道道电波、一封封信函、一份份文件去往各地,指导了全国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十四年抗战。
在这里文物是会讲故事的。一方病榻前,是刘志丹看望谢子长,厚重的革命情谊中是对革命光明未来的期许。衣物上的补丁、泛黄陈旧的公文纸张,都在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硝烟战火中的红五星,撑起了民族的希望。现场实地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同馆藏革命文物无声交谈,实质上是上了一堂震撼人心、直击灵魂的大思政课。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精神之一。7月22日,团队来到梁家河探寻大学问,了解到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为群众所办实事,更加坚定了人民信仰与人民立场。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为深挖延安精神实质,7月23日,实践团在延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全面抗战、解放战争等多个重要历史阶段,为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深入了解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扭转乾坤、创造辉煌的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有助于传承精神基因,赓续文化血脉。7月26日下午,在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广场前,实践团同中国矿业大学、中北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30余所高校学子齐唱抗大校歌:“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高昂的乐声口耳相传,集结政治性、社会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讲活了红色故事。

团课系列录制,做红色故事的“讲述者”
自主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再次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来到中共中央西北局,来到凤凰山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清凉山延安新闻纪念馆,这不仅仅是一次重温,更是一次学习成果提炼转化的过程,是传承内化后的外化传播。
7月24至25日,团队成员完成团课微视频脚本构建及视频录制,完成6期延安红色文化知识点系列视频创作。在王家坪革命旧址,可以看到毛泽东旧居前的石桌石凳,正是在这里,主席给其子毛岸英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他告诉毛岸英:“要向人民学习。”永葆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在今天也是当代青年必修的大学问。

舞蹈场景呈现,做红色经典的“创作者”
7月27日,一曲高昂的乐声直击灵魂深处,一把红色长扇飘扬在各处红色旧址,随之的是铿锵有力的起落,昂扬向上的舞姿,团队把民俗舞蹈带到延安来,又将红色革命旧址伴随舞蹈传播到来路上,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这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延安红色文化传播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直播记录历程,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在7月27日下午及7月28日上午,团队分别于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开设“带你一起看延安”主题直播,依托腾讯会议APP,向因时间、地理等因素限制未能来到延安的内宣范围学生讲述实践团在延安的收获,带其进行一场云旅游,传递延安红色文化,讲活延安故事,薪火相传。
经问卷调研及访谈结果反馈,延安红色文化场景传播是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实践前景十分可观。

铭记时代初心,做红色信仰的“赓续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来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不懈地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实践团到延安来,用脚步丈量延安热土,经受延安文化洗涤淬炼,又将延安红色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青年大学生受其感召,踏实奔走在“新长征”路上,不忘初心使命。人一旦有了信仰,才有了前行的方向。团队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昝淑荣表示:“来到延安是一个心灵净化的过程,在这里我明白了信仰与责任的力量,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航向。”

下一步,实践团将继续深化“场景传播视阈下延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返程后进一步分析梳理实践成果,从延安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