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七一”讲话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基层社会,上好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思政大课”,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今年暑期,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持续深耕三位一体“思政+专业”实践育人工作模式,精心策划并启动了“青春奋进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所有社会实践团队已圆满结束实地调研,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全面统筹,立项评审高标准
暑假前,学院制定并发布了《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方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实践立项申报书》,对总体原则、选题方向、组建团队等做了相关要求。7月上旬,学院特组织校外专家进行项目评审立项,并先后召开两场项目培训会,确保全体学生掌握专业方法和基本流程,切实提升社会实践活动高质量开展。最终,全院共有30个项目立项,并荣获实践项目经费。400多名学生在25位教师的全方位指导下,围绕城乡社区治理,开展党史宣讲、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多项实践模块,以调研、支教、志愿服务、实习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主题丰富,聚焦社会前沿热点
百年追寻,走深走实党史学习。为强化党史教育,用好用活红色教育资源,学院多支队伍以党史学习为主题分赴多地开展社会实践。青年领导力学位班“政青春”实践团深入延安开展了为期9天的“追寻红色足迹、助力圣地发展”2021年全国大学生延安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探索延安精神融入团员教育路径;“建党百年寻访百位百岁老人”田野调查实践团队走进沂蒙大地,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对于革命事业的忠诚与担当;“寻访英模人物,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队先后采访4位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斗英雄,挖掘新时代英模精神;“红船扬帆”“寻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等实践团队深入山东邹平、贵州盘县等红色革命根据地,探索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精神。



聚焦乡村,共谱振兴乐章。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此次实践中,学院共有7支团队深入省内多地市,聚焦经济、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调研。“合村并居”调研团队对社区公共基础设施、文化、卫生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中坚青年”实践队聚焦乡村青年这一关键群体,运用政治学相关专业方法探索乡村好青年助推家乡发展的驱动因素和一般规律。



扎根社区,俯身看基层治理。结合学院专业特色,本次暑期实践有多支队伍投身于社区中检验专业知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苗疆实践队走进少数民族“歪梳苗”村落学习非遗文化,体验黔地风情;“基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研究专项调研团队了解基层医疗系统运转及政策落实情况,尽青春之力增强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社区治理创新视野下的志愿文化建设”团队致力于社区志愿服务发展调研,为今后社区志愿服务研究提供了鲜活样本。




此外,政管学子还围绕“希望小屋”建设、大舜文化调研、当下社会关注热点等维度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


广泛宣传,提升活动影响力
在扎实推进社会实践项目的同时,学院压实指导老师项目宣传责任制度,指导学生提高学生凝练总结、项目评价能力,提升活动质量和影响力。“政青春”实践团的“听英雄讲党史”系列视频在新山青视频号发布;各个团队实践开展情况在“青春山青”“山青政管之家”共推送微信60余篇;除此之外,部分实践成果还得到中国共青团网、中国青年网、党政理论网、齐鲁壹点等多家媒体平台的宣传推广,在学院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伴随一系列宣传工作,本次社会实践宣传营造了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良好氛围,为讲好政管故事,弘扬政管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深度总结,推进项目成果化
实践之余,各团队及时复盘实践过程、反思总结实践问题、积极凝练实践成果、认真撰写实践报告,将所见所闻所思上升为理性认识。学院将于9月上旬集中开展结项评审工作,根据实践情况、实践成效、社会影响、实践收获,从专业性、创新性、应用性等多维度考察实践成果,对优秀团队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树立典型、鼓励优秀,推进优质项目实现成果的创造性转化。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真正走进基层做学问,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用心思考、学以致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各类实践活动为抓手,扎实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素质能力,助力青年学子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