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晚,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处主办,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省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院承办的第一百四十三期学术前沿论坛、第九十九期社区治理论坛、第二十三期毓秀讲坛通过腾讯会议系统举办。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教授应邀做了题为《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关系》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玉香主持,学院部分师生参加。

何教授从科学与人文的内核、科学与人文的内在矛盾和冲突,以及两者的整合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理性构成科学文化的内核,科学文化是理性的表现形态。理性具有客观性、逻辑性、可确证性以及精确性等四个基本特征。与理性文化不同,人文文化的内核是价值,如果说理性视野主要着眼于世界的实然状态,那么价值视野则着眼于世界的应然状态,它指向未来。他表示,人在面临选择时往往面对着灵魂与肉体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是造成科学与人文视野对立的重要原因,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冲突主要表现为:科学与人文两种视野存在的互斥关系、科学与人文各自的独断化带来的对对方的拒绝、科学与人文的分裂表征为中西文化的冲突。最后,他指出,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在医学、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昭示着人类在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方面作出了自己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整合,应当成为21世纪人类努力的基本方向。

在交流互动环节,师生踊跃提问,何中华教授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王玉香在总结中指出,何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报告,让大家对科学与文化两种精神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她指出,在科学领域中,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人文领域中,我们要坚定自身信仰,绝不动摇。对国家、民族和自身而言,实现自我的发展和提升需努力实现科学与人文精神相互整合,摒弃极端的科学主义与空想主义。最后,她鼓励全体师生既要努力学习人文知识,也要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开阔自身视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何中华,男,1962年7月生,山东莒南人,中共党员。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学术月刊》、《天津社会科学》、《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哲学:走向本体澄明之境》、《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重读马克思》、《历史地思》等著作。1993年被评为首批山东大学青年学科带头人,并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获第2届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被命名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0年获首批“山东大学杰出青年学者基金”资助;2002年获首批“山东大学杰出学者奖励基金”资助;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09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入选中组部“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8年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